权威解读丨中央新文件对光伏行业利好有多大!

时间:2021-11-03 16:09:37 来源:江苏品和新能源微信公众号

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谋划,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jpg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撰文指出,要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严控增量项目;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大对新能源车船的支持推广力度;有序推动以“军令状”方式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统筹推进绿色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

2.jpg

《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围绕“十四五”时期以及2030年前、2060年前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3060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中的大事,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意见》涉及未来光伏产业发展的有多处。整体上看,《意见》对光伏产业发展的利好不言而喻。光伏产业在2060年前发展空间巨大。

3.jpg

《意见》首先对未来光伏等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提出了明确的数量指标: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目前,从实际发电量看,公开数据分析称,2020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不足10%,约为9.68%。


如果按此计算,包括风电、光伏发电在内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需在5年内翻番才能达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要求。从更长远的目标2030年达到25%,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0%的要求,可以说在未来近40年,风电、光伏发电等非化石新能源的发展空间巨大。

4.jpg

同时,为了配合新能源的大发展,《意见》表示要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


这意味着在未来,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将得到国家政策层面、金融层面的大力支持。


《意见》还在第五部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部分,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这代表政策层面对光伏太阳能是优先推动就地就近开发利用,而电力系统也将逐渐转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意见》还在第七部分——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部分,提出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


9月,国家能源局已正式宣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达到676个县。


此次,《意见》再次提到要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代表着国家未来将在各地已经试点屋顶光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建筑屋顶光伏开发。


这意味着建筑屋顶光伏开发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5.jpg

意见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哪些重要部署?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


迫切需要顶层设计


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偏紧。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中央层面制定印发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提出主要目标,部署重大举措,明确实施路径,对统一全党认识和意志,汇聚全党全国力量来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这一艰巨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足发展阶段和国情实际的目标安排


问: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这一系列目标,立足于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实际,标志着我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路线图、施工图


问:意见提出哪些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意见坚持系统观念,提出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


一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三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五是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六是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七是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八是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九是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标准计量体系,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十是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


在“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


问:意见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今年5月,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统一部署,正加快建立“1+N”政策体系,立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四梁八柱”。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作为“1”,是管总管长远的,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意见将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N”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问:如何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部署,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指导地方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各方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是强化统筹协调和督察考核。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切实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及时跟踪、定期调度各地区各领域工作进展,做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察考核工作。


三是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为如期实现全国层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益经验。

6.jpg

7.jpg


来源:转自《清洁能源公众号》

二维码.jpg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